首页 -> 2007年第12期

纪念中国话剧百年华诞

作者:阿 庚

字体: 【

谱》、《枯木逢春》、《骆驼祥子》、《红岩》、《八一风暴》、《霓虹灯下的哨兵》、《革命的一家》、《兵临城下》、《七月流火》、《甲午海战》。直到60年代初旺势不减,经全国话剧调演和各大区的汇演,优秀话剧层出不穷:《幸福》、《第二个春天》、《青松岭》、《战洪图》、《上海屋檐下》、《英雄小八路》、《儿童团》以及“五四”以来的《雷雨》、《日出》、《北京人》和古装话剧《虎符》、《钗头凤》、《桃花扇》……十几年话剧演出频频,观众兴趣浓厚,一日两场,久演不衰,出现了繁荣兴盛景象。直到1966年,十年动乱开始,文艺界成为重灾区,昔日风光不再。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后,神州大地焕发了青春,沉郁之气一扫而光,文艺界从惊愕到雀跃,似迎来了第二次解放。备受文革之害的戏剧界普遍有种迫切表达心声的热情和欲望,而话剧又发挥了“迅速反映现实生活”的特点和优长,纷纷创演了大批揭批“四人帮”、“歌颂老干部”和“探讨社会问题”的剧目,其中不乏质量上乘,内容丰富、思想性、艺术性具佳的优秀话剧:《于无声处》、《丹心谱》、《曙光》、《权与法》、《枫叶红了的时候》、《报春花》、《报童》、《姑娘跟我走》、《救救她》、《谁之过》、《陈毅出山》、《西安事变》……这场话剧“小旋风”以首都为中心迅速刮向全国,每场演出观众踊跃、一票难求。成为建国后话剧演出的第二个繁荣盛况。虽然这些戏带有一些伤感痕迹,但也是民心所向。
  须知,如果没有党中央的解放思想,拨乱反正,正确引导,总结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的英明决策,这种绝好局面怎能到来?
  当然,细想起来,这两次话剧的兴盛主流是好的。然而由于长期“阶级斗争”之风带来的一系列政治影响,话剧在“紧密配合”中难免产生一些公式化、概念化倾向,这些却是应当引为教训的。正如邓小平在第四次文代会上代表党中央致词中所讲:“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不是发号施令,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政治任务,衙门作风必须抛弃,在文艺创作、文艺领域的行政命令必须废止。”
  
  关于话剧“消亡论”
  
  80年代中、末期,由于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电视发展的影响,话剧开始走下坡路,加之社会转型、文化娱乐出现多元化,话剧越来越不景气。不仅话剧观众大量流失,话剧团体内部也人心散、摊子乱,话剧优秀人才纷纷被电视剧拉走。加上社会风气浮躁浅庸,许多年青观众迷恋歌、舞、影厅,不少人只想一日暴富,一夜成名,不愿静静坐下来观摩话剧。
  面对这种局面,业内人士不断进行思索探讨,苦寻出路,并尝试多种形式阻止话剧滑坡,如试演喜剧、闹剧、荒诞剧、小剧场、校园剧、大篷车巡演等,然而仍无起色。于是有个别人丧失信心,大谈“中国话剧的衰落与消亡是一个历史的必然趋势”。还说,“话剧作为一种纯粹审美的舞台表演形式,它的艺术品性已被意识形态的政治原因所取代,其‘寓教于乐’功能的‘教’遮蔽了‘乐’,剧场也不再是人们休闲娱乐场所。”“影视艺术的丰富性与视觉空间的真实性,所给观众带来审美愉悦,远非是单靠语言激情与形体动作的话剧艺术能够比肩的。”
  此种消沉的言论实属武断和妄言。他们忘记了与政治和社会分离的审美戏剧根本不可能存在。有哪部戏剧作品把和谐、统一的戏剧艺术的多功能作用——教育、娱乐和审美作用分隔开来呢?如果我们片面强调审美、娱乐,似乎凡带有社会问题的戏都是不好的。只要是受广大观众喜欢的话剧,其审美价值也必然是强烈的。再者,电视剧真的能代替话剧吗?大凡喜欢话剧的观众都知道,话剧与影视绝然不同。话剧具有现场直观性和双向交流性的特点。通俗些说,话剧观众是坐在剧场里用肉眼直接观看演员表演,演员在舞台上把台词直接送到观众耳畔,观众直接享受演员的刺激。舞台上演员(人物)的喜怒哀乐可同观众直接交流,观众常常被舞台上发生的事件所打动、所感染,或流泪或发笑,都是发自内心的。而观看影视时由于银幕、荧屏的阻滞是不会得到这种享受的。
  此外,话剧演员都接受过专业的、系统的舞台训练,从形体到台词都具有深厚的功力。话剧演员在舞台上交流真实、感情丰满,在台上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不能马虎,这也是和影视拍摄所不同的。
  1997年,江泽民在“中国话剧90年纪念会”上讲过:“话剧的艺术魅力是其他艺术门类无法代替的。”这是对话剧工作者一个很大的鼓励。
  不可否认,电视对话剧是有一定影响的。人们在饭后可足不出户,饮着香茶、吃着小食品欣赏电视剧。不如意时,食指一点换个频道。然而,这只是一方面,它却代替不了话剧那独特的魅力。何况,话剧院团一直为影视培养和输送着人才,因此笔者大胆妄言:没有话剧,影视将亡!
  是的,就目前现状来看话剧确实存在困难,但人们不应丧失信心和绝望,现在大多数话剧院团都在广开门路,坚持演出。只要中国话剧人不断提高文化素养,增加凝聚力,坚持深入生活,自奋、自强、自律,就会不断有新的佳作问世。就会走出谷底、再创辉煌。
  2007年,为纪念话剧100周年,在北京建立了“青年湖中国话剧主题公园”,笔者摘录公园纪念碑的一段碑文(苏叔阳作),权作本文的结束语:“……话剧艺术卓尔不群。当一秉战斗精神,继承光荣传统,荡涤心灵,匡正时弊,抒写时代强音,促进社会和谐。……团结一心,埋头苦干,再创辉煌,时不我待。建此雕塑园,以纪念百年之业,以望后世之功,是所至愿。”
  
  责任编辑 谢凤英

[1] [2] [3]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