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新中国航空工业创建纪实

作者:徐秉君

字体: 【


  
  正像何长工预料得那样,谈话一开始,维辛斯基就不主张中国建立自己的航空工业。他反复强调:“你们没有一点工业基础,连飞机轮胎都不能制造,怎么谈得上建立航空工业,怎么能上天?”
  看来,要谈成这笔生意绝非是件容易的事!
  何长工半开玩笑似地说:“正因为我们有困难才需要苏联的帮助,照我看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只要毛泽东主席发一个电报,斯大林大同志一批准,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维辛斯基一边摇头一边耸肩,意思是说这个问题可没那么简单。虽然这是非正式会谈,但维辛斯基始终不同意中国自己建立航空工业。
  何长工耐心地反复用英语、法语、德语同他争辩。维辛斯基忽然发现,眼前的这位何长工并不像他想象中的“土包子”,尤其是当他看到何长工能同时用几国语言与他进行交谈,既感到很奇怪,又感到很惊讶。他仔细打量何长工一番后,便撇开正在谈的话题问道:“你是什么军事学校毕业?我看你像个中学英文教师。”
  何长工和代表团成员会意地笑了笑说:“我是游击大学毕业的,是战争大学毕业的,是毛泽东战略大学毕业的。我的学历是22年,天安门五星红旗升起来了,我们才发了一个集体结业文凭。”接着又神情严肃地说,“怎么,你看不起我们?我们中国人不是傻瓜,更不是笨蛋,你们会的东西我们也一定能学会!”
  在接下来谈话中,由于中苏双方的认识差距很大,自然免不了激烈的争论。当谈话一时陷入了僵局时,何长工以超人的智慧突然要求要直接给斯大林打电话。维辛斯基一听很惊讶,便连忙改以缓和的口气加以阻止:“你们怎么能随便给斯大林同志打电话呀?”
  何长工有些生气地说:“怎么不能?我们代表中国同志,首先要问候一下斯大林同志,总可以吧?再就是对他领导苏联人民把希特勒消灭了,使世界人民得到解放,我们要向他表示致谢和祝贺!最后,就是要告你的状!你是个爱国主义者,却不是个国际主义者。你耍两面派,你又赞成,又反对,赞成的成分少,反对的成分多。”
  维辛斯基非常赞赏何长工的直率和坦诚。不过何长工的这几句话对他刺激很大。他听后不无委屈地“哎呀”一声,接着换了一种轻松的口吻说:“向斯大林告我的状,我还未见到过。我接见的代表团中,你可是最‘调皮’的了!”
  何长工说:“过奖了,我还不是最‘调皮’的,您还没见识过真正的大‘调皮’呢。要是没有我们这些‘调皮’的人,蒋介石的800万军队怎么能打垮呀?”
  接着何长工又转入正题:“维辛斯基同志,我们经过几十年的流血牺牲,才夺取全国的胜利,来之不易呀!过去,你们支援过我们,我们感谢!今天,我们胜利了,虽然困难还很多,但中国地大、物博、人多,经过我们的艰苦奋斗,再加上你们的援助,我们就会摆脱困难并逐渐富强起来。中国共产党人有这个信心和能力,一个强大的新中国的出现,对苏联、对世界革命,也是一个支援嘛!”
  对于这次谈判任务的艰巨性,代表团原先就有充分估计的,但没想到一接触就这么激烈。维辛斯基是这次谈判的主持者和领导者,如果不说服他,谈判的前景是很难想象的。代表团这次开门见山的“舌战”,虽然言词有些激烈,也有些刺激,但没有出格的地方。经双方反复沟通,达成了谅解和共识。
  其实,维辛斯基对我国还是友好的,他的偏见主要是由于不了解中国的情况,再加上他本身有些高傲和固执所致。他对中国的看法,实际上也代表着苏联领导层的观点。当时,苏联主要是考虑中国的工业基础太差,担心中国搞不起来;再就是认为新中国还非常脆弱,即使帮助搞起来了,又怕被帝国主义夺去,因此很不放心。
  针对维辛斯基这些“担心”,何长工便用中国革命从弱到强、从小到大,最后打败蒋介石的事实,说明中国共产党人建设强大的新中国的决心、信心和能力。最后,维辛斯基终于被代表团的一席话打动了,态度转变了,诚恳表示接受代表团的意见。考虑到谈判内容需要调整,他解释说:“要召集几个部来商量了一下。既然客人进了门,不能不谈。可是你们也要有个思想准备,谈判可能成功,也可能不成功。”
  事实证明,这次事先沟通非常重要,效果也很好,基本上解决了要不要援助中国建设航空工业的问题,这就为下一步的正式谈判打下了基础。
  
  赢得苏联的支持援助
  
  
  1月8日,正式开始谈判。
  苏方参加谈判的是以维辛斯基为首的包括外贸部副部长考瓦里、航空工业总设计院院长波依索夫以及国防部、航空工业部的代表在内的7人谈判委员会。谈判由维辛斯基领导,日常谈判由考瓦里主持。由于代表团事先同维辛斯基经过激烈的“舌战”,并取得了“战前”的胜利,所以正式谈判开始后,就直接进入援助中国建立航空工业的正题。参加谈判的大多数苏方代表在这个问题上态度都很明朗,那就是积极赞成帮助中国建立航空工业。所以,谈判从一开始,就不再是原先计划准备谈的要不要援助中国建立航空工业的问题,而是直接洽谈怎样援助中国及援助什么的问题。
  在后续的谈判中主要是集中在3个问题上,围绕着这些问题,中苏双方又展开了一次次激烈的交锋。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中国建立航空工业的方针问题。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代表团的方针就是依据周总理提出的先搞飞机修理,后搞飞机制造。苏联的援建项目不仅仅考虑修理的问题,而且要从长计划,并考虑将来的制造问题。因此,中方要求苏联在帮助中国建厂时,要在整体布局上作通盘考虑,同时还要为将来的飞机制造做好准备。但是,由于苏联方面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对这个两步走方针很不理解。他们认为,中国不需要搞自己的航空制造业,需要飞机及器材,只要向苏联订货就行了。这次谈判只谈修理问题,至于制造问题,以后再说。面对这一僵局,代表团一再解释和说明中国航空工业建设方针的正确性与必要性,并毫不妥协据理力争。经过艰苦的谈判,终于赢得了苏方同意。最后达成包括修理、制造在内的全部工程由苏联包下来的协议,并决定待协定正式签订后,苏联即派8名顾问和100专家来中国帮助援建工作。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修理的规模问题。这个问题谈得比较顺利,双方议定,当年由苏联帮助中国修理发动机2000台、飞机500架(主要是米格-9、15,图-2轰炸机,雅克-11、18和拉-9、11等),以解决抗美援朝战场急需;建设规模确定为年修发动机3000台,飞机600架,初步先改扩建6个军工厂。在这次谈判过程中,代表团又适时提出请苏联派一列修理列车来华的建议。这种列车也叫列车工厂,约有35至40节车皮,工作人员在车上食宿。车上安装有车床、试验设备和小型发动机试车台,并带有较齐全的零部件,能对飞机、发动机进行中、小修理。这种修理列车是眼下抗美援朝急需的。实际上这就是一个机动修理厂,前线哪个机场有战伤的飞机,修理列车就直接开到那里进行抢修,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修理战斗损伤飞机的效率。
  第三个问题,是援助中国的工厂在哪里设计。这个问题争论最激烈。苏方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提出在莫斯科设计,然后把图纸送到中国施工。代表团对他们的这一提议感到不可理解,因为基本建设很复杂,要进行选点、水文地质勘探,设计才能进行,这是常识性问题。因此,代表团始终坚持既然在中国施工,就应该在中国设计。并反复强调,在莫斯科搞设计难以符合中国的实际;如果不符合实际,必然又要修改,这就给施工现场带来很多人为的困难,我们总不能每天坐飞机往来莫斯科和北京之间吧?那样既费时,又误事,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既然苏联愿意真诚的帮助中国,那么就应该按照中国的意愿来帮助我们。为赢得苏方的支持,代表团分别向苏方代表作了许多解释工作。在后续的谈判中,中方的意见终于赢得了苏方多数代表赞成。最后双方议定,由苏联派20名专家,到中国搞设计。
  

[1] [3] [4] [5] [6]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