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新中国航空工业创建纪实

作者:徐秉君

字体: 【


  
  代表团以高超的智慧终于赢得了这场艰苦谈判的最后胜利,这一成果远远超过了谈判本身,重要的是它对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在“协定”草签的头一天,何长工从莫斯科给周总理打电话,专门汇报了谈判情况。总理急切地问:“长工,谈得怎么样?”
  何长工答:“谈判还算顺利,明天可以签字。”随即又向总理汇报了在中国设计、施工和苏联同意援助修理列车等情况。
  周总理肯定地说:“这是对的!”接着又问,“规模有多大?”
  何长工说:“规模相当。”
  “要算细账,他们一个卢布都是舍不得给的。”周总理提醒道。
  何长工接着说:“外贸部长米高扬都到场了。”
  周总理敏感地作出反应:“外贸部长到场了还是要钱的,我们外汇不多,一下子过多地把钱用到航空工业上吃不消,其他工业就顾不了啦。你考虑考虑,我的意见减三分之一。”
  在代表团赴苏谈判期间,周总理一直密切关注谈判的进展情况。对代表团能够赢得苏联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的谈判成果表示满意,但还是感到建设的规模偏大。尤其是当他得知代表团未经请示国内就向苏方订购了一批设备后,立即电告代表团:“关于订购飞机所需设备,未经批准即与对方作最后肯定,显得急躁。既然已定,除望争取的订单内确为我们急需者外,只好先订草案,回国后,经审核批准再正式签字,如何,盼告。”从这封电报中,可以看出周总理不仅考虑到当时购买这批设备国家的支付能力,更担心是怕买回并不急需的设备而造成浪费。周总理没有直接提出批评,而是用“显得急躁”4个字清楚地表明了他的态度,表现了高超的领导艺术,使代表团成员深受感动。随后,代表团按照周总理指示,对有关项目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只选留一部分急需的设备。
  经过18天的努力,谈判终于获得成功,与苏联达成了《中苏航空工业技术协定》草案。当天上午,“协定”草案送到了斯大林的办公桌上。斯大林中午没休息就开始审批,仅用了两个多小时就审批完了。斯大林在批示中写道:“谈成的草案要不断修正、补充。一定要支持中国兄弟办航空工业,中国的基础薄弱,我们要全力帮助。”
  2月19日,何长工与苏方代表草签了“协定”。代表团回国之前,维辛斯基为代表团举行宴会送行。这位不打不成交的老朋友感慨地举起酒杯,由衷地祝贺这次中苏谈判圆满成功。代表团也为中苏人民的友谊频频举杯,气氛热烈友好。
  这时,维辛斯基特意走到何长工的身边说:“何同志,你下次再来时,希望你带两个飞行团在莫斯科红场降落!”
  何长工会心地一笑说:“也许带3个团来!”在场的人都被他俩幽默的对话逗笑了。
  1951年10月30日,中国驻苏联大使张闻天和苏联外贸部副部长科瓦利代表双方政府正式签署了《关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给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组织修理飞机、发动机和组织飞机修理厂方面技术援助的协定》。这项协定包括援建6个修理厂及其所需技术资料、设备、工具、材料和配套件等,以及派遣专家、顾问,总金额为3000万卢布。
  这次赴苏谈判最大的成果,就是争取到了苏联对中国航空工业建设的援助,这对于中国航空工业的创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51年6月29日,在中国航空工业历史上是个重要的日子。这一天,根据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和政务院的决定,空军将“空军工程部东北修理总厂第五厂”正式移交给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也就是这一天,我国第一个歼击机研制基地——沈阳飞机制造厂诞生了。
  
  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首飞成功
  
  随后,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研究事关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他所作出的主要决策、确定的方针和采取的有力措施,为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确定了方向。
  这一时期,作为苏联援助中国建设的156重点工程之一的112厂,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实现了工厂由修理到制造的转变。
  
  1956年7月19日,是中国航空史上一个难忘的日子。北国盛夏的清晨,凉爽宜人。我国制造的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中0101”号,在完成全部地面试验检测后直接进入到试飞阶段。担负这次首飞任务的试飞员是从空军选调来的飞行员吴克明,虽年仅26岁,却是一名有着显赫战功的老飞行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战斗起飞达数百次,直接参加空战10余次,曾击落两架美国空军最先进的F-86战斗机。血与火的战争考验,不仅练就了吴克明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作风,同时还使他的飞行技术经过战斗洗礼而更加精湛。
  吴克明领受了试飞任务书后,像往常一样带好飞行装具,便径直向那架已经做好飞行准备的“中0101”飞机走去。此刻,这架银白色的战鹰在晨辉的映照下格外耀眼夺目。吴克明非常自信地跨进了“中0101”飞机的座舱,看着全是中文标识的开关和仪表,不由得感叹道:“这才是我们的飞机!”他按程序对座舱设备进行了最后一次检查,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便启动了发动机。顷刻,发动机便像一头蓄力已久的雄狮突然怒吼起来,大地也随之开始颤抖。紧接着他便开始做地面滑行试验,尤其是飞机在高速滑行时,具有很好的俯仰和方向操纵性,这更坚定了他必胜的信心。当他确认一切就绪时,便把飞机滑向起飞线待命。
  “报告1号,0101准备完毕,请求起飞。”
  “起飞!”
  随着指挥员的一声令下,吴克明驾着“中0101”号呼啸腾空,紧接着跃升、俯冲、盘旋、通场……此刻,他真想驾驶我们自己制造的战鹰飞个够,更想飞个痛快。但是,理智告诉他,这是首次试飞!这架凝聚着无数航空人心血的第一架战鹰正在创造一段新的历史,地面有千万双航空人的眼睛都在期盼着“首飞告捷”。当预定的试飞科目完成后,吴克明带着意犹未尽的心情按时返航。飞机稳稳地停在跑道上,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首飞成功!
  首飞成功后,随即进入了紧张的综合性科目的试飞试验。吴克明在15天的时间内,先后进行了19次综合性能试飞试验,并对试飞中发现的问题和故障进行了调整和排除。最后的试飞结果表明:“中0101”号飞机在最大速度、最大高度时,特种设备、发动机等各项性能、数据已全部达到试飞大纲的标准和要求。
  1956年9月8日,国家验收委员会在112厂举行了隆重的验收签字仪式,并把该型飞机命名为“56式”飞机(后在全国飞机统一编号时改称为歼—5飞机),同时批准成批生产。国家验收委员会主任王秉璋在签字仪式上宣布了验收结论:“国营112厂已经试制成功56式飞机,并可以成批生产,交付空军及海军航空兵部队使用。”
  9月9日,《人民日报》在头版以《我国试制成功新型的喷气式战斗机》为题,向全世界报道了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
  9月10日,军委副主席聂荣臻元帅亲临沈阳,参加国产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试制成功庆祝大会。上午10时,聂帅在赵尔陆部长和史良部长的陪同下,亲自为飞行表演的国产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中0101”号剪了彩。接着登上观礼台观看了飞行表演。
  1956年10月1日,新生产的第一批4架歼5型歼击机,幸运地参加了国庆受阅,不仅振了国威和军威,而且极大地鼓舞了全中国人民的志气。当崭新的4架国产歼5型歼击机编队呼啸飞过天门广场时,整个广场上的群众都沸腾了,为中国终于有了自己制造的飞机而欢呼,更为新中国日渐走向强盛而自豪。
  

[1] [2] [4] [5] [6]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