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历史学家尚钺动荡而坎坷的一生

作者:散 木

字体: 【


  
  文革结束后,他曾感慨万千地说:解放后在史学领域展开的各种讨论,如古代史分期、资本主义萌芽、农民战争、土地制度、民族关系、历史人物评价等,虽有很大的成绩,却并未取得过一致的意见,而且在讨论中遇到了种种干扰和破坏。也就在这种种干扰和破坏、甚至是甚嚣尘上的大批判的声浪中,他依然完成了数十万字的《中国原始社会史探索》和多篇学术论文。正如后来尹达所说:“尚钺同志为人坦率开朗,决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因而容易被人误解为‘自以为是’。其实,他以一个革命的老战士进入历史教学与研究的领域,常说自己是‘半路出家’的新兵,因而孜孜不倦,认真钻研。他虚心向前辈学习,向同辈请教,经常注意了解历史研究的新成果和出现的问题。他尊重前辈的成果,但决不随风转舵,人云亦云。不论是哪个权威的观点,他都要经过自己的探索,才决定然否”。至于“魏晋封建论”以及尚钺关于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等提出的一些观点,“在史学界有不同的认识,这本来应该在百家争鸣的方针指导下,经过同志式的讨论,使这些问题的研究深入下去。但是,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他的学术见解被不公正地说成是修正主义的观点,并且对他进行了批判。有一个时期,他甚至被剥夺了讲授历史和发表意见的权利。但尚钺同志始终以一个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坚定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不屈服于压力,不轻易改变自己的观点。他在一生最后的那篇文章里,在谈到百家争鸣问题时,曾经这样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科学文化的正确方针,可惜的是,这一方针在相当时期内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使史学研究遭到莫大损失。我们用马克思主义去研究历史,是用它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并不是攫取其对于某一问题的具体的结论。如果我们的研究只限于使历史事实去适合某种论断,那么我们的研究还有什么意义?芽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真理。社会在发展,科学技术在进步,理论也不能停步不前。马克思主义的史学研究在我国虽然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但毋宁说是刚刚开始,许多问题至今还没有得到解决,谁能说哪一种结论是百分之百的正确呢?芽学术上不应该有权力标准。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领导人包括高级领导人在学术问题上的意见也只能是一家之言,要和不同的意见进行平等的讨论。学术工作者之间更要破除门户之见,提倡一种民主生动的学术空气,让各种意见在不断深入的研究中得到考验。”这是他的临别赠言,是他的遗愿,也是对今后史学工作的诚挚的忠告。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尚钺又一次在身心和家庭方面受到严重摧残。他不仅自己遭受到残酷的迫害,还连累到妻孥。1968年,尚钺的妻子阮季(燕京大学毕业生,时也在人民大学授课)和儿子尚嘉齐竟采取分别自杀的方法告别了人间,而这也竟是尚钺一生中第二次丧妻失子。
  到了1972年,中国人民大学竟告停办,后由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历史教研室为基础的人员又成立了一个清史研究小组,由郭影秋、尚钺分别担任正副组长,这实际上就是后来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的前身。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校后,成立了中国历史系,由尚钺任系主任。这时的尚钺不顾高龄和重病,仍孜孜不倦地为教学和研究而努力工作,并着手整理文稿,撰写回忆录,同时组织修订《中国历史纲要》,编写《中国历史纲要续编》和筹划改写《中国通史讲义》。到了1981年,尚钺终被恢复了党籍。
  1982年1月6日,尚钺因病去世。
  1984年,《尚钺史学论文选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至于那场揪人心魄的争论,还有待时日加以评说。
  责任编辑杨小波
  

[1] [2] [3] [4]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