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北京站站长手记(连载一)

作者:石玉林

字体: 【


  
  1928年6月3日凌晨,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乘当年慈禧太后的专列“花车”,从北京返回奉天。次日凌晨行至京奉路与南满铁路交叉处三洞桥时,在日本关东军策划的列车爆炸中被炸身亡。即历史上的“皇姑屯事件”。
  1929年5月26日,孙中山先生的灵柩从香山碧云寺奉移南京,举行奉安大典。当时的铁道部敬备迎灵专列及前导列车从车站经津浦线南下,直达浦口。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三省沦陷后,北平学生多次在车站前集合向群众演讲,抗议日本侵华。11月11日,北平学生500余人组成“南下救国示威团”赴南京请愿,在车站被军警阻拦。学生当即进行卧轨斗争,数小时后获准登车放行。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北平沦陷,车站被日伪统治长达8年之久,所有部门均被日本人把持,中国的车站员工和旅客饱受奴役和欺压,这段历史成为车站史上最屈辱的一页。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北京,北京站从此成了首都的大门。北京站作为“国门”和“首都迎宾门”,在党和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为“国门”,北京站承担了迎接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赴外地视察的重大运输任务以及迎送来华访问的外国国家领导人、举行重大外事活动的任务。
  作为“首都迎宾门”,北京站每年都承担人大、政协会议接送任务和国家各种大型活动的人员接送工作。同时还要接待来自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友好团体及个人的参观、考察和访问。
  作为全国铁路的枢纽和全路客运特等站的北京站,每年都承担着十分繁重的运输任务。春运、暑运、专运、军运,一直是北京站全年工作的四大关键战役。全站职工也在这些工作中创造了多项中国铁路客运之最。
  随着首都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以及北京站运输任务越来越繁重,建设一个新的北京站显得越来越急迫。这个愿望终于在建国10周年之际实现了。
  新的北京站从设计到施工,在铁路建筑史上应该算是一个奇迹。
  1958年10月下旬,根据北京市政建设规划开始了新站的设计安排,站场设计由铁道部第三设计院负责,站舍大楼由建工部第一建筑设计院和南京工程学院合作承担设计。当年12月上旬设计方案全部完成,12月10日中央批准设计方案,设计人员仅用了两个月就完成了本应一年完成的设计工作量。
  周恩来总理在审定设计方案时,提出在主楼两翼各增加一座角楼的建议被采纳。如今,我们看到的北京站站舍大楼庄重高雅、和谐大方,则来自于周总理的点睛之笔。
  1959年1月20日,新站建设工程正式动工。施工人员最多时达两万余人,施工机械300多台、汽车200多辆,工程投资5782万元。
  当时苏联专家也给予了现场技术指导。
  1959年9月10日工程竣工,施工建设者们仅用了7个月零20天时间就使一座雄伟壮观、富丽堂皇、具有民族及古建筑风格的大厦矗立在世人的眼前,并且全部设施、设备都采用当时最现代化的。这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一个奇迹。
  苏联专家鲍尔特在北京站落成的记者会上说:“和你们共事半年,我懂了,中华民族是个了不起的民族,我们认为办不到的事,你们办到了。”
  新的北京站比位于前门的老北京站大了8倍,占地面积达25万平方米,站舍大楼建筑面积4.67万平方米,广场面积4万平方米。
  站内有12条线路、6个带风雨棚的站台。
  站舍大楼正面朝北,东西宽218米,南北最大进深88米。大楼的中央大厅34米,两个钟楼顶部距地面43米。
  
  大楼内候车面积达1.4万平方米,可以同时容纳1.4万名旅客候车。中央大厅设有4架自动扶梯,每小时可运送6000人次。
  大楼内,旅客候车室、母子候车室、电影厅、游艺厅、旅客餐厅、邮局、医务室、旅客问讯处……设施齐全。在大楼内还安装了当时国内少有的空调设备,冬天可送暖风,夏天可给冷气。
  楼顶那两座钟楼,每座都镶嵌着大理石面的四面大钟。每个钟面4米见方,大小针分别长1.9米和1.6米,每天早上7点到晚上9点,它都在正点时分播放出嘹亮的《东方红》乐曲声和清脆的钟声,远播京城数里之内。
  1959年9月15日零点10分到2点20分,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市市长彭真,铁道部部长吕正操、副部长武竞天等的陪同下视察了新北京站。
  关于这一次视察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也有一些口口相传而不一致的地方。譬如,毛主席在售票大厅19号中转加快窗口,同售票员贾根柱亲切握手交谈,象征性地买走一张“北京——普兰店”加快票一事与实际有误。
  据了解,毛主席走到一个售票窗口,坐在这个窗口的售票员贾根柱马上起立向毛主席敬礼。毛主席微笑着和他交谈,询问售票情况,并示意他取出一张票看看。贾根柱取出一张“北京——普兰店”硬板加快票递给毛主席,毛主席饶有兴趣地看过后,就将车票递回了窗口,然后高兴地离开了。
  这应该是事实,在后来许多回忆毛主席的文章里都可以看到,毛主席的口袋里,从来是不带钱的。如果他要买票,一定会有陪同的人来垫付,但从没有这方面的记述,也从来没有听说在毛主席的遗物里有一张北京站的火车票。而且,只要一张“加快票”又有什么意义呢?
  就是在那次视察中,毛主席答应北京站工程总指挥李岳林的请求,事后题写了“北京站”3个字的站名。
  毛主席视察后两个小时,第一列旅客列车开出北京站。从此9月15日就成了北京站的建站纪念日。
  根据《北京站站志》记载,当年9月12日至20日,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及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先后到北京站视察。
  到9月25日,中央及北京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外国使节、专家以及拆迁户居民共计38448人到站参观。其中副部长以上中央领导159人、元帅9人、将军16人、民主人士68人、政协委员1300人;各国使节、外国记者、专家622人。
  10月4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来北京站,他乘轮椅到车站大厅,然后拄着拐杖到各处视察。
  许多领导人及外国友人都为北京站留下题词。
  
  北京站新站建成后开始担负越来越繁重的运输任务。开行列车对数逐年增加,运输旅客越来越多。1959年开行列车33对;1966年开行列车40对;1978年开行列车61对;1985年开行列车78对;1993年已达到82对。
  上车人数由50年代末的每年600多万人、60年代末的800多万人、70年代末的1500万人而到1985年后猛增到3000万人以上,并且一直延续到1996年北京西站开通使用后才下降到2000万人以下。
  行李包裹的办理件数也由60年代的年办理不足500万件达到80年代的年办理超过1100万件。
  改革开放后,在急剧增长的客流面前,在铁路运能还没有大的解决办法之前,北京站承担了极大的压力。但北京站人没有被困难压倒,在铁道部、铁路局、铁路分局三级的领导帮助下闯过难关,承受了客流、货流的压力及社会舆论的要求,在超负荷的工作状况下完成了任务。直到1996年,北京西站的建成才使北京站得到稍微休整的机会。
  1999年北京站为迎接建站40周年完成了大修改造工程,新增加中央空调系统等现代化客运服务设施、设备,恢复了北京站富丽堂皇、典雅大方的风貌。北京站还先后被铁道部命名为“十站十车”示范单位之一和全路品牌站。
  

[1] [3] [4] [5] [6]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