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北京站站长手记(连载二)

作者:石玉林

字体: 【


  北京站地位重要,工作光荣
  
  “北京站地位重要,工作光荣。”这是周恩来总理1959年9月13日在北京站已经竣工、即将开通运营前,来视察时对新客站第一任站长谷良玉语重心长的嘱托。周总理的这一教导,始终是北京站职工的行动指南。
  北京站因为地处首都,不仅担负着繁重的运输任务,还担负着迎送外国国家元首与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专运任务。在专运任务中,作为站长,责任最大的是特级专列和专运列车。
  
  特级专列是指迎送外国国家元首或党的领导人的专用列车,比较少。
  北京站1959年新站建成后,曾迎送过许多外国的国家领导人。
  1986年后,在我任职期间只遇到4次。主要是迎送过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日成,还有一次是迎送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总书记卡达尔。
  迎送特级专列时,需要在车站站台上排列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还有部分欢迎队伍。
  专运列车是指党和国家领导人经由铁路出国、外出视察所开行和到达的专用列车。
  专运列车以及特级专列必须由站长亲自接发车。
  此外还有专包车,一般是指专包车厢加挂,即专用包车车厢加挂在常规列车上,用于国家高级干部外出公务或休假,一般可由分管副站长或其他副站长迎送。
  特级专列和专运列车要求很严格,需要在安全、警卫、卫生、秩序上作出周密安排。但作为站长除了责任重大外,也是一项光荣而特殊的待遇,那就是可以近距离地见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外国国家元首。在这里我只能说“见到”,而不能说“接触到”。因为你虽然距离他们只有两三米远,但你是专运列车的服务者,是不能随意靠前的。
  那些年,我基本上迎送过当时所有在职的领导人,如邓小平、李先念、彭真、杨尚昆、万里、李鹏、李瑞环、江泽民、朱熔基、胡锦涛等。
  在迎送特级列车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1989年11月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日成来华访问。
  1989年11月,金日成不公开的访华有着重大意义。因为邓小平同志已决定完全退出领导岗位,由第三代领导人接替。但我们执行任务时并不知道有谁来接站,只是如以往一样认真做好迎接准备。
  在北京站迎接外国国家元首的红地毯是由人民大会堂拉过来的,有两米宽。在铺设地毯时发生一点小小的争执,因为要把主车的车门准确地停在两米宽的红地毯范围内是很难的。有人说这两米宽足够了。但我是接车人,对不上红地毯我是有责任的,因此我提出在两米宽的红地毯头横放上一块1米宽4米长的同样质地的红地毯,而拉来的红地毯中正好有一块。最后大家都同意,就按这个意见办了,结果还真是救了驾。因为二三百米长的列车,在机车的带动下,由于惯性作用很难停在准确位置,差上一两米是常事。如果主车的车门不能准确地停在站台红地毯的位置上,让贵宾下车脚踩了地,就不礼貌了。
  当军乐队、仪仗队、欢迎队伍都准备完毕,距离专列到达还有三四分钟时,从专用通道开进几辆小车,其中有两辆直接开到主车车门位置,车上分别下来邓小平和江泽民两位领导人。
  这时,特级专列的机车已出现在站台前方。我屏住气,手执信号旗面向前方,注视着迎面开来的列车,而邓小平、江泽民就在我左侧两米远的地方。我站在站台防护线内侧,所有的欢迎人员都在5米之外,军乐队奏起了迎宾曲,欢迎队伍中朝鲜大使馆的男男女女向列车舞动起鲜花和朝鲜国旗。当列车的机车头到达我相对的位置时,我右转45度,面向机车。在机车头越过我站立的位置时,我开始默数越过我的车厢数,并向在机车停车位置的运转主任发出通知:“还有5车!”“还有3车!“还有1车!”“10米!”“5米!”“3米!”“好——停车!”
  邓小平、江泽民迎上去,车门打开,走下金日成,而此时众多的记者也拥上前去。而我关心的是主车的车门确实停在了红地毯的范围之内,一颗悬了半天的心才全放了下来。
  记得1986年我刚到北京站的时候,铁路局客运处有一位老处长在北京站第一站台和我聊天。他问了我一个问题:“你知道第一站台的风雨棚下有多少根柱子吗?”当时就把我问懵了。我虽然在车站工作过好长时间,但从来没想过也没注意过“柱子”的事,忙回答“我不知道”。老处长就给讲了一段往事:“有一年,有一位老部长也问过你们站以前一位站长,也回答不知道。部长就批评他,说你当站长的怎么连眼前的事都不知道,并告诉站长,你们一站台共有52根柱子。”
  
  我没问老处长这事发生在那一任部长和那一任站长身上,但我相信老处长讲的一定是真的。从那以后我一到第一站台就要溜一眼——看看站台上的柱子少了没有。当然这是玩笑话。不过,从那时起,我对第一站台的柱子真是注意了。
  1999年后第一站台风雨棚加长,柱子又增加了不少。而2004年后北京站的所有风雨棚都改成高架透明式风雨棚,所有的柱子都移到线路间去,第一站台上原有的柱子除了高架通道下的4根石柱外,全部取消了。要想知道1999年以前第一站台风雨棚下有多少根柱子或是什么样子,只能去找老照片了。
  我这里大讲北京站第一站台的柱子,似乎有些琐碎,其实它与北京站的专运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特级专列、专运列车,接送的是外国国家元首或党的领导人及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需要有严格的礼仪。一般情况,发出列车时,主车的主车门都可以正对着第一站台的贵宾室正门。返回来时,由于北京站是尽头端面站台,列车到达有距离限制;返回列车前面多了牵引机车,主车的主车门就很难再对着第一站台的贵宾室正门,一般都要向后挪1—3个车位。
  这样,问题就出现了。因为站台上有那么多柱子,停不好,将主车的主车门停在柱子对面就不妥了。
  因此规定,特级列车和专运列车到达时,在前个停车站由专运人员通知北京站,讲明主车的车门位置,再由北京站站长根据报来的距离数,亲自确定停车位置,以保证主车的主车门停在站台上的任意两个柱子正中间。当然,现在北京站站台上没有了柱子,也就没有这个必要了。
  而当时,这却是一个很紧张、很重要的工作,一是时间紧,二是绝不能错。当然接特级专列的车辆位置是经过精心安排的,车列中主车的主车门位置,一定能对到贵宾室正门。
  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行或回来,一般迎送人员都不会多,特别是接车会更少一些。
  接车时,当通报专列由临站开过来时,整个第一站台上就剩下了我一个人,所有接车的人都退到主车位的站舍一边去。由于静场,站台上十分的静。这时的我在外人看来一定很威风,头上戴着装饰有花边的大盖帽,穿着料子不错的铁路制服,肩上扛着站长的“三道杠”肩章,戴着白色手套的手上提着信号灯,在设定好的位置上,注视着来车方向。好像很平静、自然,其实我很紧张。为了稳住心情,你知道当时我想什么吗?——我在默数第一站台的柱子数。
  北京站第一站台除中间正对贵宾室的一孔是4个有装饰的方型石柱外,从这里向西还有11孔,向东还有13孔,共计24孔、48根水泥柱子。加上中间一孔,总计25孔、52根柱子。那48根水泥柱子修饰得也很雅观大方,在它的下半部,为了防止机动车撞坏柱子,特意用钢板包了起来。而车站的建筑工人们又巧妙地把它处理得很圆润,然后涂成淡蓝色,配以深棕色的柱脚,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接发专运列车要求“万无一失”,基本上是做到了。
  如果说接送专运列车,没有可能与领导人接触,那么接送专包车厢时还是有这个机会的。当然就是有,也不可能多。因为大部分人都是来去匆忙,再加上车站人员没有接待的任务,因此,也都是一面而过。
  

[2] [3] [4] [5] [6]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